塞北草原上来了南方教师 他们的故事被共青团中央点赞赤峰
部分支教团成员与学生合影
学生教他如何铲雪
“我在北纬43°28′寻见人生。”这句话,是江苏科技大学大四毕业生杨琨发表在江苏学联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的标题。自2016年8月份,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杨琨与其他3名同学来到克什克腾旗萃英学校支教,半年来,塞北草原的点点滴滴,改变着这些年轻人的生活。
初到草原 “水土不服”
3月26日,杨琨的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微博截图,自己与同学的支教故事被共青团中央发布在微博上,引来不少网友的围观。“很多事未曾想过也未敢想过,从江苏到内蒙古,与草原上牧民的孩子相伴。江苏山清水秀,草原天苍苍野茫茫,我们这群南方来的小伙伴,会继续在大海一样广阔的草原上,书写精彩的人生。”面对着共青团中央与全国网友的夸赞,杨琨写下这样的感言。
“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我一直都在家乡镇江市,从未出过远门。”在报名参加支教团之前,杨琨对草原的概念只停留在电视画面上,但当他真正踏上萃英小学时,有点“傻眼”。“北方的气候干燥,生活条件也有限,起初我们几个很不适应。”杨琨说,没来几天,几位同学的嘴唇干裂、喉咙发炎,甚至还流鼻血。直到在宿舍内安装了加湿器,这些症状才得以缓解。
虽然已经支教半年多,但仍有不方便的地方。“我们几个从小到大都是天天洗澡,一天不洗就不舒服,但学校里的教师宿舍里没有洗浴设施。”杨琨说,为了保证日常的教学工作,他们只能克服不能洗澡的“困扰”,“待到学校放假时,再去校外的澡堂子洗个痛快。”说这句话时,杨琨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去年冬天,克什克腾旗下了一场大雪,这也是支教团成员王轶见到过的第一场大雪,像大多数南方人一样,王轶的第一反应是“像孩子一样激动”。在王轶的眼中,草原的冬天虽然寒冷,但也非常神奇。
激动的心情很快就平复了,接下来,王轶要带领学生们铲雪。原以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却被手中的铲雪工具难住了。“见都没见过,根本不知道怎么用。”王轶笑着说,最后还是孩子们告诉他工具的使用办法。“在那一刻,老师和学生的界限似乎已经模糊了,我们都是一群玩雪的孩子。”
一个特殊的“离别”礼物
今年2月,支教团成员杨琨、杨欣彤和马晓龙被临时调换了工作岗位,从初中部调到小学部,听说这个消息后,他们的学生坐不住了。“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当我抱着自己的物品,经过自己教的班级时,被一群学生围住了。”杨欣彤说,作为他们的地理老师,突然间的离开,让学生们依依不舍。
几天后,原来班上的学生送来“离别”礼物——一个小地球仪。在地球仪上,孩子们还贴了一张小纸条:“请杨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学好地理,为您争光。”
三年里捐助财物十多万元
每到休息的时候,杨琨都会把几名同学聚在一起,商量着支教团的“我在江苏有个家”留守儿童关爱项目。“这个项目旨在嫁接关爱渠道,号召江苏的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和孤儿等长期缺乏关爱的学生群体结对帮扶。”杨琨告诉记者,关爱项目至今已经有三年的历史,已经累计为萃英学校的孩子们捐赠财物十多万元。“来源主要是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和学校的爱心党费。”杨琨说,这个项目还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荣获全国金奖。“十万元的奖金,也被我们都捐了。”
眨眼间,支教团的支教生活还剩半年,而这四名特殊的“老师”在结束支教生活后,还会继续自己的研究生学业。“虽然我们的力量微小,但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够传授给这些孩子们知识,进而改变他们的命运。”杨琨说。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