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市积极创新同蒙古国合作机制二连浩特
近年来,二连浩特市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推动发展,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加快构建联动周边、双向开放、多边合作的工作格局。
一、创新政府间交流协作机制,促进跨境运输与人员往来便利化
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向北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路径、压实责任、集中攻坚,确保取得改革实效。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东戈壁省、色楞格省等11个省区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成立二连浩特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建立中蒙俄铁路沿线地区行政长官定期会晤机制,逐步形成了中蒙毗邻地区友好交往常态化工作机制。积极推动贸易通关便利化,在全区率先开展“三互”大通关改革,完善中蒙海关载货清单通关模式,建立二连浩特—扎门乌德口岸联席会议机制,及时协商解决双方口岸通关、人员经贸往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双方查验结果互认,人员、车辆通关时间平均缩减40%以上。
二、创新对外经贸合作机制,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对外贸易合作方面,出台《支持边贸企业能力建设(暂行)措施》,扩大铁矿石、木材等传统商品和油菜籽、葵花籽、粮食等新增商品的进口规模,实现熟肉制品、饲草进口,2016年口岸过货量1435万吨,增长2.3%。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升格为国家贸促会和自治区政府主办展会,郑连欧等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禹力公司旗下的“城市商店”已成为蒙古国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资源能源合作开发方面,创新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引导、投资咨询和服务保障机制,鼓励进口资源落地加工,目前已有29家企业通过二连口岸“走出去”在境外投资,其中11家企业建立了境外资源生产加工基地,5家企业建立了境外粮食种植基地,2016年铁精粉、绒毛、油菜籽加工量分别增长46.6%、23.1%和93.8%。跨境旅游合作方面,推动中蒙两国旅游部门签署《中蒙旅游协定》,推进中蒙跨境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开通了中蒙俄重走茶叶之路“二连浩特号”旅游专列,深度开发二连—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自驾游线路。金融合作方面,辖区内5家商业银行对蒙建立账户行关系,3家银行对蒙调运人民币现钞,2家银行开展图格里克汇率挂牌、现钞兑换业务,1家银行顺利实现调运图格里克现钞入境,2016年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量达到56.6亿元。
三、创新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夯实睦邻友好民意基础
教育交流方面,出台《蒙古国籍学生奖学金实施办法(试行)》,与蒙古国国立大学、国立教育大学签署本科生2+2联合办学协议,创新对蒙古国学生的教学研究、日常管理、跟踪服务模式,加大资助力度,给予发放部分奖学金和全额奖学金的优惠,累计招收蒙古国籍学生3500多名,目前仍有855名蒙古国籍学生在二连就读。医疗卫生合作方面,与蒙古国健康国立大学建立协作关系,与扎门乌德市医院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在蒙医药研究、传染病预防、互派医疗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市医院设立蒙古国患者接诊处,对前来就医的蒙古国患者实行减免20%医疗费政策,年均接诊蒙古国患者5000多人次。文化体育交流方面,在互办文化周(日)、联合举办“茶叶之路”文化旅游节和国际那达慕等品牌文体交流活动上形成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中蒙文化相互交融。深入实施中蒙足球精品工程,自治区援建、我市承建的二连—扎门乌德青少年足球交流基地投入使用,与蒙古国有关地区建立5个长期足球赛事交流机制,已连续举办中蒙足球赛事8场次。
四、创新先行先试载体建设,搭建开发开放的有效平台
抓住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建设的机遇,把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作为深化对蒙务实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工程,精心谋划、强力推进。一是根据总书记访蒙时提出的“研究在中国二连浩特—蒙古国扎门乌德等地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要求,按照“两国一区、境内关外、封闭运行”的模式,积极推进跨境区建设。目前国家商务部与蒙古国工业部正式签署了跨境区《共同总体方案》,内蒙古军区批准启动我方一侧跨境区基础设施建设,边防设施迁建、外围道路和排水管网项目基本完工,3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开工建设,蒙方一侧供电、供热、给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工。二是借鉴云南瑞丽、广西东兴等地经验,引进民营资本投资兴建边民互市贸易区,放大互市贸易政策效应,繁荣市场、激活人气,目前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试运营。(相晓昂 白光辉)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