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幼小衔接”的顺畅桥梁赤峰
“老虎问小猫:你能收我做徒弟吗?……”3月6日上午,在喀喇沁旗锦山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6岁的小朋友闫梓檬看着“虎”字,稚气可爱地给记者讲述了《老虎拜师》的故事。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信息,通过汉字表面,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锦山二小附属幼儿园汉字启蒙教育生活化的探索和试验,正在搭建起幼儿园和小学顺畅衔接的桥梁。
锦山第二小学内设附属幼儿园,幼儿毕业后会进入旗内的各个小学。为了确保儿童可持续性发展,更加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锦山二小附属幼儿园从2015年开始,着手汉字启蒙教育生活化试验,让幼儿更好地亲近祖国的语言文字,初步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他们以幼儿园阶段识记197个象形字为目标,以情趣性、直观性和渐进性为原则,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汉字还原到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识字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幼儿升入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阶段是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优美人格的奠定时期。然而,长时间来,幼儿园识字教学内容多为儿歌中的主题字或是重复字,并根据每首儿歌的不同主题,使幼儿明了儿歌中所述的或自然现象或科学规律或民风民俗等常识,教学频率大多为一周一次,按中大班不同,一次分别是3到5个字左右。如此可以发现,幼儿在幼儿园的识字学习识得的字量甚少,难以凭借稀少的识字量看懂店铺招牌,更谈不上阅读了,幼儿园识字教学与小学衔接自然成了问题。
2015年12月14日,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审议通过,其中提到,要“综合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锦山二小附属幼儿园园长刘玉辉介绍说,根据幼儿“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特点,该园引进了“双法字理”汉字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围绕汉字来源于农耕社会生产生活这一特点,主张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汉字,将汉字按字根分为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器物等七大类,以《象形识字大卡》《汉字启蒙手册》和《汉字宫》视频作为主要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从观看《汉字宫》视频入手,通过声、光、电的手段和卡通形象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在虚拟的生活场景中观察实物形象和汉字的关联,在识字的过程中向幼儿渗透文化信息,“经过试验,幼儿们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语言的美,小脑袋瓜子里也接收了一些文化信息。”刘玉辉说。
时下,无论幼儿识字,还是小学识字,均普遍存在的方式是:这个字怎么写,横竖撇捺,念什么,什么意思,这是在教知识。而如果还要说为什么,那就是教智慧的,要告诉汉字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唤起大脑中古老的记忆、开启孩子智慧的过程。在幼儿园的办公室里,参与试验的幼儿教师李晓红告诉记者,教师们结合实物和《汉字启蒙手册》给幼儿讲汉字故事加强认知,最后,再使用《象形识字大卡》对生字进行巩固。“幼儿识字量增加了,对于他们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大有好处。”
汉字启蒙教育生活化需要不断构建识字氛围,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幼儿园在园内布置了各类生活化的场景,通过实物和图画,使汉字学习与幼儿熟识的事物结合,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幼儿每天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事物。并引导和鼓励幼儿讲汉字故事,利用美术活动带领幼儿参与描绘和汉字相关的实物,利用游戏和体态动作展示汉字形象,将枯燥的识字过程生动穿插到幼儿的日常学习中,不断加深幼儿的理解和记忆。该园还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识字教学,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庭教育同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鼓励家长将幼儿带到“自然”中去,并利用广告牌、宣传标语、商店牌匾、包装盒、电视字幕等认读汉字,在亲子活动中用生活体验巩固识字效果。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最根本的组成部分,掌握了一种语言文字,其实就是学会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就是传承了民族精神。校长刘国辉说:“我们不是单纯地让幼儿多识字,更不是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而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以便更好地做到幼小衔接。同时,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学习汉字的过程,不仅是积累本民族语言的过程,更是在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种子的过程。”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自试验开展以来,锦山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幼儿识字量不断增加,部分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简单儿童读物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开展识字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体验,开启了幼儿的智慧,增强了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使幼儿初步养成了主动求知的好习惯,激发了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