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团演出来咱村儿通辽
优美的开场舞《牧场欢歌》。
四胡独奏《牧马歌》。
神奇的呼麦表演。
男声四重唱《天佑草原》。
女声独唱《歌在飞》。
身着盛装的村里广场舞队与歌舞团演员们同台演出。
“市里的歌舞团来咱村儿演出了!”
“我看见歌舞团的大客车了,我还看到演员了呢。”
2月8日,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雅莫嘎查,这样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后,整个村子沸腾起来。
一时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四面八方早早地赶向演出现场,路上看到熟识的人,嘴上打着招呼,脚底下却不曾停步——唯恐错过精彩的节目。
当日是农历正月十二。通辽的室外气温降到零下20℃左右,雅莫嘎查的小广场上欢声笑语。通辽市民族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身穿红色民族服装,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跳起《牧场欢歌》。5分钟前,站在后台的姑娘们还披着厚厚的长款羽绒服,不断揉搓着双臂取暖。但是当开场音乐伴随着观众的掌声响起,她们便忘却寒冷,面带笑容地走向舞台中央。
这个画面是通辽市民族歌舞团众多文化惠民演出的一个缩影。不管条件多简陋,环境多恶劣,目标只有一个:为群众演好节目。
2月8日,记者跟随演员们下乡演出,切身感受到一线演职人员的职业操守与文化坚守,也感受到基层群众对文化的亲近与渴望。
“8时30分准时出发,赶紧把道具箱都搬上车。”2月8日,通辽市民族歌舞团团长白拥军招呼演员们动手搬道具。上午,他们要赶往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雅莫嘎查,为那里的基层群众献上一台迎新春演出。
一上车,几名舞蹈演员就从背包里拿出一面巴掌大的小镜子,卡在前座靠背上,掏出眉笔认真的开始化妆。“要抓紧一切时间做演出前的准备。在车上化妆算是条件好的,要是赶上大冬天在村头演出,都要露天化妆,手都冻僵了。”谈到艰苦的工作条件,两个刚满20岁的舞蹈演员露出甜甜的笑容说,“收获比辛苦多,每次看到观众的笑容,听到台下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感觉付出多少都值得。”这是两个小姑娘进团一年多来最深刻的感受。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这是通辽市民族歌舞团所有演员的心声和坚守的信条,要真正走到人民中去,才能与百姓心连心。
“每次到基层,演员们这边刚下车,那边就得抓紧时间参演,年轻一代演员的敬业和执着,使得我们这个文化下乡惠民的品牌得以发扬光大。”通辽市民族歌舞团声乐队队长青河竖起大拇指说。身为声乐演员的青河获奖无数,他却一直舍不得离开这方散发着泥土味道的舞台。这一天,雅莫嘎查的广场上,青河的一首独唱《西殊梅林》博得满堂喝彩。“没有比把最好的演出送给最需要的人更幸福了。”谈到自己这么多年的坚守,青河说,每次到了演出地点,看到基层群众渴望的眼神,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就身不由己想站上台为他们放歌。
常年行走于基层村镇、社区,歌舞团最了解群众的“口味儿”。乌恩的男声独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情深意切,引得观众啧啧赞叹。 乌兰的女生独唱《歌在飞》热情奔放,立即引爆全场的热情。乌云塔娜的一曲四胡独奏《牧马歌》更是赢得全场观众长时间的掌声。“这大冷天的,姑娘们穿的太少了,看着都心疼……”几位老人边看演出边咂舌。
61岁的村民巴根那带着孙子、孙女一起来观看演出,当看到舞台上这些城里的明星的表演时,他不停地用手机将节目录下来,一一上传到朋友圈,与亲友们分享。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享受文化盛宴,雅莫嘎查主任刘景全说,村里一大早就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和微信把演出消息早早告知了全乡民众。
最后,演出在群舞《天地安代》中圆满落下帷幕。大家都还意犹未尽,有人大声喊着:“再来一个!”热心的老大妈张罗着演员到家里吃个饭,也有人询问着啥时候再来村里演出。
雅莫嘎查主任刘景全笑着说:“这次活动,让高水平的艺术家来咱家门口演出,不仅让老百姓开阔了眼界,还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家的欣赏水平,这样的文化活动越多越好!”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