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他拉苏木唱响扶贫增收曲通辽

通辽日报 / / 2017-02-15 14:25

一座座危土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一片片稻田代替了沙丘,一座座棚圈装满了牛羊,整齐的院墙画出了农村的新模样……是什么让往日贫困的嘎查村处处散发出新农村的活力与朝气?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给出的答案是:众力并则万钧举,政府主导,企业扶持,典型帮带,全面发展的大扶贫格局让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精准识别——

一个不漏找出贫困户

“大姐,我是帮扶你家的干部,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先联系我。今天我来就是要深入了解一下家里的情况。”在伊和乌素嘎查,包村干部徐珍珠对帮扶户宝海英说。当了近两年的包联干部,徐珍珠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我们这次下来,就是想再深入了解一下这些困难户的情况,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一起研究发展计划,同时也会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徐珍珠说出了所有帮扶干部的心声。2016年,该苏木共选派30名干部对全苏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形式的帮扶,做到户户有人管,家家有人包。同时,针对2017年计划脱贫的582名贫困人口,市、旗两级包联领导、包联干部积极与其对接。

产业扶贫——

助力贫困户拔穷根

“你看,这是我家门前5亩沙地有机水稻打出的大米,过几天公司就来上门收购了,到时又有了一笔收入!”多日奔敖包嘎查村民道布兴奋地说。去年,该苏木把发展沙地水稻与精准扶贫、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引进企业,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沙地水稻的积极性。目前,全苏木已有13个嘎查村、100多户农户发展沙地水稻种植,总面积达到5000亩,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

近两年,白音他拉苏木紧紧抓住精准扶贫的有利契机,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根据群众意愿和不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实施扶贫产业立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引进大型养驴企业入驻,帮扶群众增收,现已购进种驴300余头;新建红山草猪养殖基地,辐射带动群众致富,目前存栏达到1800口;在白音他拉村、当海嘎查重点发展黄牛养殖业,目前全苏木牛存栏2.3万头;在宝古图新村、庙屯民俗村发展特色旅游,2016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精神扶贫——

逐步形成文明乡风

与白天的繁忙相比,夜幕下的苏布日嘎村显得格外活跃。忙碌一天的村民或翩翩起舞,或扭起欢快的大秧歌,文化活动室里不时传出棋牌对弈的赞许声。“以前,吃完晚饭大家只能看看电视、打打麻将消磨时间,如今大伙儿都到广场来活动,不但锻炼了身体,心情也美美的。”一位村民笑言。精准扶贫不仅让农牧民的日子红火了,更带动了文明乡风的逐步形成。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