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来入股 拿了工资又分红锡林郭勒盟
清晨八点半,多伦诺尔镇北村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园里,合作社的员工们骑着摩托车、电动车陆续驶进院子。他们换上工作服,带好工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曾经是菜农,现在是员工,也是这里的股东。就在几天前,合作社将2016年的每户3000元分红发给了他们。
数九寒天的冬季,为了保温,几十座蔬菜大棚在夜间都会被盖上厚厚的棉毡。九点整,棉毡周围的冰雪消融解冻,合作社员工们陆续来到自己负责的大棚前拉下电闸,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厚厚的毡子自动卷起,露出半透明的本色。除草、拴绳、敷膜、浇灌、施肥就是他们每天的工作。
记者追随着员工的脚步走进大棚,近一米高的西红柿秧苗已经开花,边上的另一座大棚里已经有许多成熟的黄瓜可以采摘。大棚的负责人潘素琴正忙着为黄瓜植株修枝打杈,青椒、茄子、西红柿、黄瓜、菜花、水萝卜……几十座大棚中,各类无公害蔬菜应有尽有,就在春节前后上市。
在过去,北村的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粗放的经营模式下村民收入较低,有个患病、残疾、供学生读书及年老体弱等情况就会致贫。现如今,北村的贫困户多数已实现脱贫,这得益于该村独特的产业扶贫模式。
2014年,该村启动了“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合作社”项目,整合了200亩闲置耕地,通过财政补贴、村委会筹资和村民入股形式,建起了90座日光温室。将“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补贴资金90万元,作为全村44户贫困户、72户低保户及部分低收入家庭入股股金,为其入股合作社。此外,帮扶单位盟审计局为全村14户贫困户注入股金14万元。目前,合作社已经帮助十几名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在合作社实现就业,月工资3000元,每户贫困户每年还可分红增收3000元。
说起“股东”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潘素琴欣喜地说:“我家里的地也包给了合作社,成了合作社的股东,一年光工资就能收入36000元,还能分红,我觉得省心,也干得起劲!合作社就和自己家一样,为合作社干,也是为我自己干,相信明年合作社会经营得更好,我也能挣得更多。”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