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诊室里的大变化发布满洲里

满洲里日报 / / 2017-01-21 15:40

走进远程会诊室,记者见到了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冯少华,他正在与北京宣武医院的专家沟通患者的病情。冯少华在诊断报告上写道:通过核磁扫描,满洲里市人民医院诊断结果为左侧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请北京专家给出诊断意见。十分钟后,北京宣武医院专家给出诊断结果,诊断报告与满洲里市人民医院诊断结果相同。冯少华对记者说:“不出家门就能让北京的专家看病,不用挂号、不用排队,还省下了旅差费,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四十多岁的冯少华在放射科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回想起当年刚参加工作时的样子,冯少华感慨万千。

多少年来,满洲里的市民得了疑难重症首先想到的是去千里之外的北京治疗,担心我市的医疗条件,更不相信市里的技术水平。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力度,全市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外地就医已经不再是百姓的最佳选择。

1993年,当时市人民医院还在旧址,整个放射科只有一台X光机,只能看简单的骨折、阴影等表面症状,对于满洲里地区高发的脑出血与脑梗塞全凭医生的经验,仪器起不到任何辅助作用,而脑出血与脑梗塞恰恰在治疗上是两个方向,但在临床症状上却基本一致,当时的误诊率确实比较高。作为放射科的医生,冯少华当时的心情只能用无奈来形容。冯少华说:“这就好像是一场战争,还没开始搏斗,你就已经输了。”为了解决当年这一重大技术难题,1995年医院引进了第一台CT,1997年又引进了西门子CT,这两台设备的到来让放射科顿时成为了当时医院的“高端科室”。不仅对脑出血、脑梗塞能够准确诊断,而且对于全身的检查基本都能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肿瘤、癌症等疾病开始进入高发期,现有仪器已不能准确判断病症。2006年市政府投入8709万元,为市人民医院建设了新址,2007年放射科迎来了第一台核磁,同时更换了西门子40排CT和数字化成像的X光机。冯少华指着他旁边的机器说:“这就是当年的那批机器,不过它们马上就要退休了。我们放射科就要增添‘三大件’,西门子64排CT、1.5T高场强核磁和一台DSA。三台设备共3970万元,全部是政府买单,这‘三大件’的到来就好像一下从高中生成为了大学生,特别是DSA这台设备投入使用以后,在满洲里就可以做心脏支架这样高级别的手术了。”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发展与惠民”主题,全面加大民生投入,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达到68.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和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6万人。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仅市人民医院就累计投入1.8亿元,同时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301医院、北京同仁眼科医院、北京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哈医大一院、福建省人民医院、黑龙江省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让知名医院的医生来满洲里为当地患者做手术已经成为现实。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