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中国年·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有了水,收入翻番,谁能不高兴呢!”乌兰察布
元旦的喜庆劲儿还没过,1月3日,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土城子乡的农民宋交祺坐在自家的炕头上,扳着指头算着帐。
“2016年连葵花和土豆一共种了40亩。多亏当年春天察右中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借助节水增粮项目给我们上了膜下滴灌,要不然在今年这样的灾年想丰收是不可能的。”宋交祺说,“以前浇地都是‘半灌’,就是庄稼浇水只能浇一半,水浇不足,产量咋能上来呢,我们农民的收入也就上不来。现在庄稼都是‘饱灌’,土豆产量由原来的亩产2000斤达到现在的5000斤。这可不是一般的概念,亩产就能增收500元,这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可以翻番。”
和宋交祺一样,乌素图镇大房子村的村民也受益于察右中旗农业综合开发办节水增粮项目。村里共380户8个自然村,其中7个自然村在2015年开始安装摸下滴灌。村主任张来锁逢人就说滴灌给全村带来乐怎样的变化,“以前一半是旱地一半是漫灌地,土豆、葵花亩产2000斤就不错了,哪像现在能有四五千斤;以前一户一年也就收入一万来块钱,现在户均年收入3万多元,有了水,收入翻番,谁能不高兴呢!”
几年来,察右中旗农发办从完善制度入手,在推广新技术上着力,科学组织,精心实施,规范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不仅取得了“节水”与“增粮”的双重效果,而且还显著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节水意识,使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014年以来,察右中旗节水增粮项目涉及铁沙盖镇6个村委会22个自然村、宏盘乡的二道沟、合义、三道沟、民乐、海流图五个片区14个自然村。通过项目建设,完善了配套设施,建设了高标准农田,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农牧民彻底结束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历史。同时,减少了用水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保证了农田稳定增产。
“多少年的夜里等水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多少年想种葵花又不能种的日子过去了,多少年因为没水地都荒了的日子也过去了。以前村里年人均收入2800元,现在已经5000多元了。一切都源于水,有了节水增粮项目,我今年又换了土豆的品种,纯收入15万元是没有问题的。”乌素图镇书记村村民高武浑身充满干劲儿。
链接:2012年,国家农发办在北方四省启动实施“节水增粮行动”项目。项目以发展节水灌溉为主要建设方向,通过合理控制水资源开采量,更新改造、配套原有水利设施,利用膜下滴灌节水灌溉技术,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