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考证谣言”为何每年都在传?生活
高考前夕,全国很多地方的微博、微信、QQ群都在转发着一名叫“杨雷雷”的“考生”丢失了准考证的信息。这则信息上面考生的“姓名、考点、考场、座号、准考证号、联系方式”一应俱全,说得有模有样。结尾处还不忘来点煽情的“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帮助他人手留余香!”之类的语句。殊不知,这条看起来非常逼真的信息却是一条十足的谣言。
从2012年开始,一些地方的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网络互动平台上就会“准时”出现这条“准考证谣言”,虽然警方每年都在辟谣,但这则信息却在每年高考前夕大面积出现,既扰乱网络传播秩序,又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
按理说,这则谣言警方和媒体已辟谣多次,应该没有生存空间才对,但为何一些地方的网络互动平台仍然每年都在传呢?只要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则谣言的制造者和组织传播者抓住了“高考关注度高”“准考证丢失学生和家长心急”“大部分网民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等特点,通过“全面撒网、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网络知识比较欠缺的网民“上钩”,然后进行电信诈骗。
一位互联网业界资深人士认为,治理网络谣言需要做到“四个止于”:一是政府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作为利益相关方一定要积极发言,掌握第一话语权,避免失语,避免沉默,让谣言“止于公开”;二是网站应建立完善制裁造谣传谣机制、诚信建设机制等,让谣言“止于机制”;三是网站、网民树立法律意识,通过刑事、民事、行政等多种手段,追究造谣、侵权、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的法律责任,让谣言“止于法治”;四是提高网民文化道德素养,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加强自律,理性思考,让谣言“止于智者”。
因此,在每年的高考季,教育、公安、网信等职能部门要密切联动,如果真有考生丢失了准考证,除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尽量不影响考生考试外,要及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利用新兴媒介的力量找回准考证。同时,还要依法打击涉考谣言,防止“准考证谣言”每年都在传。
1.内蒙古社区报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内蒙古社区报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内蒙古社区报",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内蒙古社区报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内蒙古社区报编辑修改或补充。